2025年10月17-20日“CHINAROCK2025第二十二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在雄安新区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以“AI赋能岩石力学与工程”为主题,秉持“国际化、规模化、一体化”指导方向,致力于打造岩石力学领域世界一流学术会议品牌,推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与产业发展。来自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权威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理论及实践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参加了此次盛会。年会现场,国家野外站精心布置的展位格外引人注目,展位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详实的数据资料以及生动的视频演示,全方位展示了国家野外站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长期积累、特色技术和标志性成果,包括高精度监测设备、先进的数据分析模型等,吸引了众多与会者驻足参观、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光齐等多位专家莅临国家野外站展位开展指导交流,充分肯定了国家野外站所取得的科研进展和成果,并对后续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术交流环节,窦杰研究员以“多模态sar-光学数据融合的动水驱动型滑坡时空演化重建与失稳机制研究”为主题作精彩报告。报告中,窦杰老师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多模态sar-光学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动水驱动型滑坡的高精度、全天候监测。通过整合不同数据源的优势,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滑坡时空演化重建模型,能够清晰呈现滑坡从孕育、发展到失稳的全过程。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动水驱动型滑坡的失稳机制,还为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与理论依据,引发了与会学者对多源数据融合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应用的热烈讨论。

张奇华研究员围绕“工程岩体非连续渗流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汇报。他深入剖析了工程岩体非连续渗流的复杂特性,针对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张奇华老师展示了这些研究成果在隧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的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岩体渗流引发的工程安全难题。其研究成果对保障重大工程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次参会,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站不仅通过展位展示和学术报告彰显了学校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雄厚实力,更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搭建起与行业顶尖专家交流合作的桥梁,有力提升了学校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学术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